磁翻板液位計和浮球液位計聯合報道:儀器及分析測試行業的發展與國家的宏觀政策導向密切相連,宏觀政策導向的轉變往往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契機與希望。這些宏觀政策導向往往體現在各種行業規劃、政策法規、國家標準等方面。筆者嘗試對當前影響儀器及分析測試行業的國家宏觀政策進行盤點、總結,以饗讀者。
各行業“十二五”規劃即將出臺,給儀器行業帶來哪些利好?
2011年間,多個行業、多個國家部門提出了本行業、本部門的“十二五”規劃(聚焦儀器相關行業“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加快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前瞻部署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發展;國家質檢總局編制了質檢部門“十二五”發展規劃草案,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質檢將實現八個創新突破。此外,環保、制藥、生物產業、新材料、物聯網等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也將各有側重點。
這些規劃的出臺或預示了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動向以及各行業新的發展方向,引發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的聯動,進而對儀器及分析測試行業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環保方面,國家或將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環境控制指標。這意味著在氨氮、氮氧污染物排放較多的行業,如制藥、化工、冶金、石油、煉焦、鞣革等行業,企業必須配備氨氮、氮氧方面的監測儀器。
制藥方面,國家對重大新藥的扶持規模將從“十一五”時期的66億元擴大到105億元,同時生物醫藥將是制藥行業發展的重點,醫藥標準也將大幅提升。國家對于新藥研發的大力支持,預示著未來五年將可能有許多新藥研制項目在企業或科研單位中啟動(2010年全國生物醫藥實驗室建設情況一覽)。與此同時,國外各大醫藥巨頭都想在中國醫藥市場的發展浪潮中分一杯羹,所以預計更多的新藥研發中心將在中國建立。
生命科學領域一直是許多儀器企業重點關注的領域。“十二五”期間,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將是生物產業重點發展的領域,同時轉基因等農業生物技術也將受重視。教育部于2010年12月14日發布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中指出,未來十年清華、北大將建70個生命科學實驗室,國家對于生命科學的重視可見一斑。默克、GE、賽默飛世爾科技(生命科學領域2010年并購回顧及2011年并購展望)等企業在2010年通過收購或出售部分業務,已紛紛在生命科學領域提前布局。新一輪的市場爭奪戰又將拉開序幕。
新材料產業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發展最快的高技術產業領域之一,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2009年其市場規模已近10000億美元。近年來,其市場需求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材料處處長徐祿平在2011年全國化工科學技術大會上介紹了“十二五”期間的新材料科技發展思路:面向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重點產業,促進這些行業基礎性原材料的綠色制造和節能減排;努力培育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新興產業。屆時一大批與新材料相關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等項目課題將實施。
“十二五”期間,物聯網領域的統一標準和各種協議或將出臺。傳感器是物聯網發展最根本的基礎,物聯網的發展將帶動傳感器行業的發展。目前,物聯網的信息傳輸標準與協議的不統一是行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該問題能在“十二五”解決,物聯網或將突飛猛進地發展。作為新興領域的物聯網,已受到一些儀器企業的重視。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漢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華科儀電力儀表研究所等企業都已有所行動。尤其是聚光科技,其環境和安全物聯網科技園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已入駐杭州高新區(濱江)物聯網產業園。
方法標準制修訂力度加大,激發儀器市場新需求
海南毒豇豆、麥當勞“橡膠門”、奶粉“激素門”、金浩茶油致癌、蜂膠造假......2011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與此同時,化妝品安全、環境污染等事件也時有發生。為此,在2011年中,衛生部、國家食品藥監局、質檢總局、環保部、工信部等部門加大了監管力度,頒布了多項相關政策法規及檢測標準。
食品安全領域,《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管理規定(試行)》、《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食品檢驗工作規范》、《生乳》(GB19301-2010)等66項新乳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保健食品檢驗機構儀器裝備標準、《食品安全國標制(修)訂項目管理規定》、《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等相關政策法規、檢測標準相繼發布; 化妝品安全方面,《化妝品中維生素B5及維生素原B5》等5項方法標準、化妝品檢驗機構儀器裝備標準、《化妝品中禁用物質和限用物質檢測方法驗證技術規范》等陸續出臺,多項化妝品禁限用物質檢測方法、《化妝品新原料安全性評價指南》、《進出口化妝品檢驗監督管理辦法》等已征求意見,即將頒布;
環境安全方面,環保部相繼頒發了紡織行業、鍶鹽工業、釀造調味品工業、無機磷化學工業、黑色冶金、制藥行業、化妝品工業、稀土工業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或征求意見稿,以及多項空氣、水質、噪聲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
除此之外,工信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的各行業國家標準更是不甚枚舉。
方法標準的制定、修訂與實施,意味著可能對檢測方法、檢測儀器提出新要求,促進儀器市場產品的更新換代,進而激發儀器市場的新需求。以食品安全為例,質檢總局2010年新頒布的《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2010版)》、《企業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及《企業生產乳制品許可條件審查細則(2010版)》,要求現行所有獲得乳制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的企業,應在2010年底前重新申請生產許可;特別要求企業采購制度應保證對購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批批進行三聚氰胺等項目檢驗,企業必須具備三聚氰胺檢驗項目檢驗設備及能力,不得委托檢驗。由于國內相當一部分乳制品企業不具備三聚氰胺檢測能力或檢測能力不達標,乳制品企業為獲得新的生產許可證,必將采購儀器。由此新一輪的三聚氰胺相關檢測儀器采購熱潮掀起。此外,質檢總局、環境監測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每年都會采購大批儀器,這或許也與新方法標準的實施相關( 2010儀器信息網特別聚焦之“儀器招標采購”)。
孔板流量計聯合報道:2011年,衛生部仍將健全食品安全、飲用水衛生監測體系,加強餐飲、保健食品、化妝品等監管執法,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的覆蓋面;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1年要在始終保持食品安全監管高壓態勢的同時,突出乳制品行業這個重點”;環保部去年征求意見的一批環保標準預計今年或將頒布實施。
國家鼓勵發展環境監測儀器,海洋專用儀器寫進政府集中采購目錄
以上行業規劃與政策是面向各行各業的,雖會對儀器行業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但不是專門針對儀器行業。若從直接針對儀器行業的角度來說,2010年國務院與國家發改委還專門出臺了兩項與儀器行業直接相關的政策法規。
《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2010年版)》發布,環境監測儀器在列
2010年4月16日,國家發改委聯合環境保護部共同發布了《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產業設備(產品)目錄(2010年版)》。在該目錄中,氨氮自動監測儀、化學需氧量水質在線監測儀、紫外吸收水質自動在線監測儀、紫外差分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激光過程氣體分析系統等環境監測儀器赫然在列。該文件明確指出,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凡使用目錄中的環保國產儀器設備,將享受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對企業使用目錄中的國產設備實行折舊政策。企業使用目錄中的國產設備,經企業提出申請,報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后,可實行加速折舊辦法。
據悉,工信部正在制定《“十二五”環保裝備發展規劃》,將從注重規劃、支持創新、落實稅收優惠等方面入手,努力破解困擾環保儀器裝備產業發展的難題。屆時,一批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將獲得稅收政策等支持。
海洋專用儀器設備寫進政府集中采購目錄
為規范儀器采購流程,2010年12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央預算單位2011—2012年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國辦發〔2010〕61號)。該文件新增了2個集中采購品目,其中一個為海洋專用儀器設備。該文件明確指出,質檢專用儀器設備、海洋專用儀器設備、測繪專用儀器設備等政府采購貨物,單項或批量采購金額一次性達到120萬元以上的,必須采用公開招標方式。
以上兩部法規或許給未來儀器市場帶來一些暗示:(1)未來幾年,環境監測儀器仍將是國家鼓勵大力發展的產業,其仍會有較大的來自環境監測部門、企業的市場需求;(2)國務院之所以將海洋專業儀器寫進政府集中采購目錄中,或是因為相關政府部門對海洋專用儀器的需求日益增加,該類儀器的采購量及采購金額在逐漸增大,已需要相關文件來規范該類儀器的采購活動。海洋專用儀器或成為儀器市場新的增長點。
此外,2010年12月15日國務院法制辦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節能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取得節能產品認證的產品、設備,將優先列入政府采購名錄。該《辦法》的實施或對儀器行業影響不大,因為具有“節能產品認證”的檢測儀器鮮有存在,但這或許提示各儀器生產廠商:未來節能儀器或許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國產儀器獲政策支持,內外資儀器企業同臺公平競爭
以上政策法規,無論直接或間接,皆針對整個國內儀器市場。中國儀器市場有其特殊性,即90%以上的市場由國外儀器廠商占有,國產儀器廠商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國產儀器廠商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扶持。2010年,兩項對國產儀器廠商有利的政策法規出臺實施。
采購國產儀器可享受一定額度退稅
2010年1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印發《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退稅管理辦法》的通知,該辦法明確表示研發機構采購的國產設備可以享受一定額度的退稅。這表明在支持國產方面,國家已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儀器作為設備的一種,也同樣適用于《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退稅管理辦法》。
外企“超國民待遇”已終結,內外資儀器企業同臺公平競爭
磁翻板液位計和雙法蘭液位計聯合報道:2010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文件表示:中國于2010年12月開始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這意味著中國境內所有內外資企業幾乎統一了全部稅制,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一視同仁的市場環境將讓內外資企業在同一平臺上展開公平競爭。
據了解,國家過去對民企的稅收平均是20%左右,而外企平均只有12%左右。外資儀器公司“超國民待遇”終結后,在我國現行稅收體系中,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耕地占用稅和房產稅等原來內外資儀器企業分設的制度均已先后實現了統一,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附加費仍實行內外有別的制度.